青海衛生職業技術學院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控小手冊
知識篇
一、什么是新型冠狀病毒?
冠狀病毒是一個大型病毒家族,可在動物與人類之間傳播,導致人畜共患病。已知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有 6 種,可引起普通感冒乃至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和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等較嚴重的傳染病。此次從武漢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樣本中分離出的新型冠狀病毒是發現的第 7 種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是一種先前尚未在人體中發現的新毒株。2020 年 1 月 12 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此次從中國武漢檢出的病毒暫時命名為 2019—nCoV(2019 新型冠狀病毒)。2019 新型冠狀病毒屬于β屬的新型冠狀病毒,有包膜,顆粒呈圓形或橢圓形,常為多形性,直徑 60-140nm。
二、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途徑有哪些?
以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為主。病人在說話、噴嚏、咳嗽時會排出分泌物和飛沫,病毒會附著在飛沫上傳染給周圍的人,這稱為飛沫傳播。值得注意的是,經飛沫傳播只能累及近距離的密切接觸者。直接接觸病人分泌物或間接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會造成傳播。另外,有研究發現病人的糞便中可檢出新型冠狀病毒 RNA,懷疑有糞—口傳播的可能。但氣溶膠和消化道等傳播途徑尚待明確。
三、哪些人容易感染新型冠狀病毒?
依據目前的流行病學特點,40-60歲發病較多,以男性為主,兒童已有發病,人群普遍易感,對于60歲以上老年人、有基礎性疾病(如腎病、糖尿病、肺部疾病等)的人更容易感染且更易重癥化。
四、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后會出現哪些癥狀?
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后會出現發熱、乏力、干咳等主要癥狀,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瀉等癥狀。重癥患者多在發病 1 周后出現呼吸困難和(或)低氧血癥,嚴重的患者快速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癥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及出凝血功能障礙。值得注意的是,重癥、危重癥患者病程中可出現中低熱,甚至無明顯發熱。有些輕型患者僅表現為低熱、輕微乏力等癥狀,無肺炎表現。目前,還發現存在無癥狀感染者,雖然沒有相關臨床癥狀,但是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為陽性。
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潛伏期有多長?
潛伏期是指病原體侵入機體到最初出現癥狀和體征之間的時間,即感染后多長時間會發病。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學調查數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潛伏期為1-14 天,多為 3-7 天。對于密切接觸者,如果觀察最長潛伏期(14 天)內沒有發病,一般就不會發病了,除非再次接觸傳染源。
六、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后一定會發病嗎?
不一定。有些人感染后沒有出現相關癥狀,但是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為陽性,被稱為“無癥狀感染者”。還有一些感染者為輕癥病例,發熱不明顯,偶爾干咳或者乏力,臨床癥狀輕微,無明顯肺炎表現,易被忽視。
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與普通感冒、流感和“非典”有什么不同?
這四類疾病均屬于呼吸道傳染病,其臨床癥狀有相似之處,但導致疾病的病原體不同,治療方法和預后也有所不同。普通感冒,多由病毒感染所致,少數由細菌或支原體引起,全年均可發病。主要癥狀為鼻塞、打噴嚏和流鼻涕等,兒童和部分成年患者會出現發熱。總體而言,普通感冒的上呼吸道癥狀重但全身癥狀輕,一般經過 5-7 天會自愈。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由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甲型流感常以流行形式出現,可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常引起局部暴發。丙型流感病毒主要以散在形式出現,一般不引起流行。人的一生可能會多次感染相同或不同型別的流感病毒。流感有明顯的季節性,發病急,全身癥狀重,頭痛、乏力、食欲下降等癥狀明顯。輕癥病人的癥狀和普通感冒相似。“非典”,又稱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是由 SARS 冠狀病毒引起的新發傳染病,具有傳播快、病情發展迅速、病死率高等特點。2002 年在中國廣東首次出現并引起流行。臨床表現復雜,缺乏特異性癥狀。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由一種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導致,以發熱、乏力、干咳為主要表現,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瀉等癥狀。有些患者癥狀較重,也有些是輕癥病例,甚至是無癥狀感染者。2019 年12 月在湖北省武漢市首次出現并引起流行。該病作為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已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按甲類傳染病管理。2020年2月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將“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暫命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英文名稱為“NovelCoronavirus?Pneumonia”,簡稱“NCP”。
八、怎樣判斷是否發熱?
臨床上常用直腸、口腔和腋窩等部位的溫度來代表體溫。直腸溫度正常值是 36.9-37.9℃,口腔(舌下)溫度正常值是 36.7-37.7℃,腋窩溫度正常值是 36.0-37.4℃。在生理情況下,體溫可隨晝夜、年齡、性別等因素有所變化,但這種變化的幅度一般不超過 1℃。可以使用體溫計測量體溫,判斷是否發熱。注意測量前要避免劇烈運動、進食、喝冷水或熱水。
九、如何正確測量體溫?
可以使用體溫計測量體溫,常見的體溫計有水銀體溫計、電子體溫計和紅外線體溫計。使用水銀體溫計前,需將水銀柱甩到 35.5℃以下。測量腋窩溫度較直腸和口腔方便,因而使用較多。測量腋溫時,手拿住水銀體溫計尾部,將水銀體溫計頂住腋下的中央部位,不可接觸到內衣物等,測量時間為 5-10 分鐘。測量完成后,手拿住尾部取出體溫計,使眼與體溫計保持同一水平,然后慢慢轉動體溫計,從正面看到很粗的水銀柱(中間紅色線)即可讀出相應的溫度值。普通水銀體溫計的特點是測量值比較準確,但存在易碎和安全性問題。注意使用前后對體溫計進行清潔消毒。電子體溫計測量方法與水銀體溫計相似,具有讀數方便、測量時間短、不含水銀等優點。當然也有不足之處,如準確性受電子元件及電池供電狀況等因素影響,不如水銀體溫計準確和穩定。紅外線體溫計通過紅外線來測量體溫,速度快、時間短,可分為接觸式和非接觸式兩種。接觸式紅外體溫計常見的有耳溫計,非接觸式紅外體溫計常用的是額溫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期間進行可疑癥狀者體溫篩查時,建議使用非接觸式紅外線體溫計,不需接觸人體皮膚,避免交叉感染。額溫槍所測的額頭溫度屬于體表溫度,受環境溫度影響較大,檢測幾次時可能會得到不同的數值,一般來講,實測最大值即是所要的體溫數值。
十、如果有了發熱等癥狀,需前往哪里就診?
疫情防控期間的居家人員如出現發熱等癥狀,可優先通過網絡“發熱門診”免費在線問診。如需去醫院就診,可查詢發熱門診名單,便于就近就診。在校學生如出現發熱等癥狀,應及時向負責老師或校醫務部門報告,經評估后確定是隔離觀察還是前往醫療機構發熱門診就診。應注意,并非所有醫院都有發熱門診,有發熱門診的醫院不一定是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定點醫院。
十一、目前有疫苗可以預防感染嗎?
目前沒有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疫苗。開發新疫苗需要時間,包括臨床前研究—人體臨床試驗—正式推廣應用等環節。但并非沒有預防的辦法,通過采取自我防護措施,減少接觸和減少傳播等具有很好的預防效果。這些措施包括:保持基本的手部和呼吸道衛生,堅持安全飲食習慣,盡可能避免與任何表現出有呼吸道疾病癥狀(如咳嗽和打噴嚏等)的人接觸等。
十二、哪些措施可以滅活新型冠狀病毒?
新型冠狀病毒對紫外線和熱敏感,56℃加熱 30分鐘,或采用乙醚、75% 乙醇、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劑均可有效滅活病毒,使其失去活性和傳染性。
十三、接觸貓狗等動物會有感染風險嗎?
目前,沒有證據顯示貓狗等寵物會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然而,與寵物接觸后,用肥皂和水洗手可以顯著減少常見細菌(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在寵物和人類之間的傳播。應避免接觸野生動物和流浪動物。
防護篇
一、我會是密切接觸者嗎?
密切接觸者的判斷有一定的標準,隨著對疾病認識的深入,標準可能會作相應的修改。目前的標準是,與疑似病例、確診病例、輕癥病例或無癥狀感染者(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陽性),如存在以下接觸情形之一但未采取有效防護措施者,可以判定為密切接觸者:
①與病例共同居住、學習、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觸的人員。
②診療、護理、探視病例時未采取有效防護措施的醫護人員、家屬或其他與病例有類似近距離接觸的人員。
③與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離接觸的人員。
④現場調查人員調查后經評估認為符合條件的人員。
二、我的同學是密切接觸者,正在家里被隔離,我需要做什么?
首先判斷你是否屬于密切接觸者。如是,則應按要求進行隔離和醫學觀察。如果你不屬于密切接觸者,則根據普通公眾防護指南做好個人防護和身體狀況觀察。
三、目前沒有出現任何不適,但是曾經接觸過疑似病人,該怎么辦 ?
存在潛在感染風險,需進行隔離和醫學觀察。一般采取居家隔離,如無法居家隔離,則采取集中隔離醫學觀察。要求獨立居住,盡可能減少與共同居住人員的接觸。原則上不得外出,必須外出時,需佩戴醫用外科口罩或不含呼氣閥的顆粒物防護口罩,避免去人群密集場所。觀察期限為自最后一次與疑似病例發生無有效防護的接觸后14天。確診病例和感染者的密切接觸者在觀察期間即使病毒核酸檢測陰性,仍需持續至觀察期滿(14 天)。疑似病例在排除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后,其密切接觸者可解除醫學觀察,不用持續觀察至期滿。
四、疫情防控期間戴口罩有什么作用?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一種呼吸道傳染病,經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氣溶膠和消化道等傳播途徑尚待明確。戴口罩是預防呼吸道傳染病的重要手段,可以降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風險。口罩不僅可以阻擋病人說話和咳嗽時的噴射飛沫,降低飛沫量和噴射速度,還可以阻擋含病毒的飛沫核,防止佩戴者吸入感染。佩戴口罩對阻斷感染者傳播病毒和保護易感者被感染都很有效。
五、對佩戴口罩有什么要求?
基本原則是“科學合理佩戴,規范使用,有效防護”。
具體如下 :
①在非疫區空曠且通風場所不需要佩戴口罩,進入人員密集或密閉公共場所需要佩戴口罩。
②在疫情高發地區空曠且通風場所建議佩戴使用一次性醫用口罩 ;進入人員密集或密閉公共場所佩戴醫用外科口罩或顆粒物防護口罩。
③有疑似癥狀到醫院就診時,需佩戴不含呼氣閥的顆粒物防護口罩或醫用防護口罩。
④有呼吸道基礎疾病患者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防護口罩。年齡極小的嬰幼兒不能戴口罩,易引起窒息。
⑤棉紗口罩、海綿口罩和活性炭口罩對預防病毒感染無保護作用。
六、如何正確佩戴使用一次性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
可參考“選—洗—確—罩—貼”五步法。
①選:選擇合適尺碼適合自己面部大小的口罩。
②洗:戴口罩之前必須要清潔雙手。
③確:確定口罩的完好性,正反面以及上下方向,一般顏色較深的一面應向外,有金屬條的一側應朝上。
④罩:鼻子、嘴巴、下巴貼緊罩好。
⑤貼:將金屬條沿鼻梁兩側用手壓緊,確保貼緊。
七、疫情防控期間我該選什么樣的口罩?
①使用一次性醫用口罩 :推薦公眾在非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使用。
②醫用外科口罩 :防護效果優于使用一次性醫用口罩,
推薦疑似病例、公共交通司乘人員、出租車司機、環衛工人、公共場所服務人員等在崗期間佩戴。
③KN95/N95 及以上顆粒物防護口罩 :防護效果優于醫用外科口罩、使用一次性醫用口罩,推薦現場調查、采樣和檢測人員使用,公眾在人員高度密集場所或密閉公共場所也可佩戴。
④醫用防護口罩 :推薦發熱門診、隔離病房醫護人員及確診患者轉移時佩戴。
八、口罩可以戴多久?戴過的口罩如何處理?
理論上建議每隔 4-6 小時更換一次(一次性醫用口罩和醫用外科口罩);N95 口罩在受損、變形、變濕、變臟或被污染時應丟棄。健康人群佩戴過的口罩沒有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風險,一般在口罩變形、弄濕或弄臟導致防護性能降低時更換。健康人群使用后的口罩,按照生活垃圾分類的要求處理即可。疑似病例或確診患者佩戴的口罩不可隨意丟棄,應視作醫療廢棄物,嚴格按照醫療廢棄物有關流程處理,不得進入市場流通。
九、為什么洗手和戴口罩同樣重要?
手是人體重要的器官,活動范圍大,接觸物品多,易污染多種細菌、病毒、寄生蟲卵等,如果不注意手部衛生,易導致多種病原體的傳播。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期間,患者、無癥狀感染者、潛伏期感染者都有可能通過飛沫排出病原體,污染周邊物品,且病毒可在外環境存活一定時間,容易通過手污染而間接感染和傳播病毒。因此,經常洗手,保持手部衛生,是降低傳染病發病風險的最基本、最簡單且行之有效的手段。
十、怎么正確洗手?
第 1 步:用干凈的自來水徹底潤濕雙手。
第 2 步:取適量洗手液或肥皂,搓揉手的所有部分,不要錯過任何角落。將手背、指間及指縫都打上泡沫。
第 3 步:涂滿泡沫的雙手至少揉搓 15-20 秒,僅前后搓搓并不會有太好的效果,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
□ 掌心相對,手指并攏相互揉搓。
□ 手心對手背沿指縫互相揉搓,交替進行。
□ 掌心相對,雙手交叉指縫相互揉搓。
□ 彎曲各手指關節在另一只手掌心旋轉揉搓,交換進行。
□ 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轉揉搓,交換進行。
□ 將五個手指尖并攏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揉搓,交換進行。
第 4 步:在干凈的自來水下徹底沖洗雙手。
第 5 步:用干凈的毛巾擦干雙手或風干。推薦使用一次性干手紙巾,可以進一步幫助清除病菌。
十一、外出時沒有水洗手怎么辦?
在沒有肥皂和水的情況下,也可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在手和手指的所有表面擦拭凝膠,用手搓干。如實在沒有辦法洗手,也可以用濕巾紙替代,擦拭手和可能觸摸或擱置物品的表面。
十二、疫情防控飲食需要注意什么?
①保持《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的基本原則不變,如食物多樣,谷類為主 ;吃動平衡,健康體重 ;多吃蔬果、奶類、大豆;適量吃魚、禽、蛋、瘦肉;少鹽少油,控糖限酒 ;杜絕浪費,興新食尚。
②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增加食物品種多樣性,增加雞蛋、牛奶和豆類等優質蛋白質攝入,增加蔬菜、水果攝入 ;多飲白開水或茶水。
③適量補充復合維生素礦物質、益生菌和膳食纖維等。
④監測體重變化,能量充足但不能過,注意體重控制。
⑤做些力所能及的室內運動,條件允許時到室外空曠處活動,增加代謝。
⑥疾病流行期間,不在家里屠宰活的動物如雞、鴨、羊等,不買不吃野生動物。
⑦避免食用平時沒接觸過或很少接觸的食品,以免因身體不適應新食物而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⑧避免誤聽誤信能控制甚至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的所謂飲食秘訣。
返校篇
一、寒假返校前需要注意什么?
①有疫情高發地區(如武漢等地區)居住史或旅行史的學生,自離開疫情高發地區后,居家或在指定場所醫學觀察 14 天。
②學生均應盡量居家,減少走親訪友、聚會聚餐,減少到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活動,尤其是空氣流動性差的地方。
③建議學生每日進行健康監測,并根據社區或學校要求向社區或學校指定負責人報告。
④寒假結束時,學生如無可疑癥狀,可根據學校的通知正常返校。如有可疑癥狀,應報告學校或由監護人報告學校,及時就醫,待痊愈后再返校。
二、我曾去過或經過疫情高發區(如武漢等地區),何時可返校?
如返校前有過疫情高發地區(如武漢、溫州等地區)居住史或旅行史的學生,建議居家(或前往指定的隔離觀察點)隔離觀察 14 天后再返校。旅行史與身體狀況應及時報告學校,經批準后方可返校。
三、我曾被確定為密切接觸者,何時可返校?
密切接觸者只有解除醫學觀察后才可申請返校。個人密切接觸史、醫學觀察史與身體狀況應及時報告學校,返校申請經批準后方可返校。
四、返校期間要注意哪些事項?
師生 :
①嚴格執行校園傳染病防控方案。
②如實匯報旅行史、接觸史、疾病史和身體狀況。
③每日監測體溫和健康狀況,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外出,避免與校外其他人員接觸。
④在與其他師生發生近距離接觸的環境中,要正確佩戴醫用外科口罩,盡量縮小活動范圍。
學校 :
①加強進出校園的人員和車輛管理,在學校門口設置臨時觀察點,做好進校人員的體溫和癥狀監測工作。
②做好學生缺勤、早退、請假記錄,設置疫情管理人員及疫情報告系統,密切監測學生的健康狀態,及時識別和發現師生員工中出現的可疑癥狀,配合醫療衛生機構做好密切接觸者管理和消毒工作。
③盡量避免組織大型集體活動。教室、宿舍、食堂、圖書館、活動中心、禮堂、教師辦公室、衛生間等公共活動區域,應做好清潔和消毒工作,加強通風,配備必要的肥皂(或洗手液)、手消毒劑等衛生用品。
④在學校附近設置醫學隔離觀察點,單人單間,用于臨時安置有發熱、咳嗽等可疑癥狀者,或有疫區旅行史、可疑人員接觸史者,注意做好隨時消毒和終末消毒工作。具體消毒和醫學觀察要求參見青海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印發的相關技術指南。
五、教室、宿舍和辦公室要天天消毒嗎?怎么消毒?
保持環境整潔,加強宿舍和教室的通風,每天通風三次,每次30分鐘。
在疾控機構的指導下對教室、宿舍和辦公室等公共場所定期消毒。根據環境、物品等特點選擇正確的消毒方法、消毒劑種類和消毒間隔。如地面和墻面可用含氯消毒劑溶液由內向外進行噴霧消毒。桌椅、門把手、水龍頭等物體表面可用含氯消毒劑擦拭消毒,作用 30分鐘后用清水洗凈。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消毒劑如 84 消毒液具有刺激性與腐蝕性,需稀釋后才能使用。在無人的情況下對環境進行消毒,避免與身體直接接觸,不得向他人直接噴灑。84 消毒液不得與其他洗滌劑及消毒液等混合使用。
六、上下學途中需要注意什么?
①出門前正確佩戴口罩。
②盡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建議步行、騎行或乘坐私家車。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應全程佩戴口罩。
③進入學校和校內規定區域前應接受體溫檢測,如出現發熱、咳嗽等異常癥狀應回家或前往指定場所觀察休息,必要時就診,并在學校和相關部門做好登記。
④放學途中同樣需要佩戴口罩,避免用手觸碰公共物品。回到家中摘掉口罩后立即洗手。可用 75%酒精或消毒濕巾擦拭手機、鑰匙等物品。把外套放到通風處。
七、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需要注意什么?
盡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必須乘坐時應全程正確佩戴口罩,途中盡量避免用手觸摸車上物品,并注意及時清潔手部。盡量避免處在人群密集的空間。公共交通工具上的工作人員要求佩戴口罩,每日做好健康監測,增加公共交通工具清潔與消毒頻次,保持良好通風狀態,不乘坐達不到以上防控要求的車輛。
八、在教學區域和教室里需要注意什么?
①疫情流行期間,師生在教學區域和教室里應佩戴口罩,如果有可疑癥狀,應避免進入教學區域或教室。師生之間、同學之間保持一定距離,避免近距離接觸。
②學校應每天落實好教學區域、家具、電梯等清潔和消毒工作,做好登記和標示。
③留意教學區域內是否有異常情況,如發現教室未清潔消毒或有可疑癥狀者,應及時上報單位相關負責人。
九、去學校食堂就餐會不會有感染風險?
①食堂是人員密集區域,應做好感染風險防范。
②盡量分時錯峰就餐,避免人員密集,體溫異常者禁止入內用餐。
③飯前便后洗手。
④排隊取餐時,與他人盡量保持一定的距離,應佩戴口罩。
⑤使用高溫消毒后的餐具用品。
⑥盡量單獨就坐,避免人員聚集。進食前摘下口罩,專心致志吃飯,減少不必要的交流談話。
⑦餐廳應及時消毒。操作間保持清潔干燥,嚴禁生食和熟食用品混用,避免肉類生食。營養配餐,清淡適口。
⑧餐廳工作人員每日上崗前應進行健康檢測,保持個人衛生。
十、可以去室外運動嗎?
疫情流行期間,對沒有健康問題的師生來說,需做到防控、健身兩不誤,每天保持適量運動,增強身體素質。建議盡量選擇居家運動方式。室外運動應選擇人員較為稀疏的空曠開放空間,如運動場、公園、道路等。但不要去人跡罕至的危險場所,不從事危險運動項目。不近距離接觸其他人員,不接觸或逗玩遇到的動物。不建議進行高強度身體活動或突然增加運動強度,推薦從事中等強度的身體活動,如快走、羽毛球、跳繩等。健身后應及時洗手、消毒,按要求處理使用后的口罩,注意防止著涼,保證日常睡眠質量和健康飲食。
十一、在人多的場所或參加集體活動時,如何做好防護?
避免或減少集體活動 ;正確佩戴口罩 ;盡量保持與他人 1 米以上的距離,避免肢體接觸 ;活動前后注意洗手;經常開窗通風,但要注意保暖;控制活動時間;活動前后對場地和器材進行消毒。